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贝宁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Bureau de l'Économie et du Commerce de l'Ambassade de la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 en République du Bénin

首页>援外之声

来源: 类型:

致富路上绽放幸福之花 援贝宁棉花技术项目组携手贝宁人民共创美好生活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经过三期的实施,中国援贝宁棉花项目受到了贝宁各级部门的高度赞扬和所在地基层百姓的真诚拥护。通过项目传授技能和提供支持,为当地百姓点燃了希望之灯,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在习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的指导下,中国援贝宁棉花项目立足当地,以授人以鱼为切入点、以授人以渔为目的,传授棉花高产种植新装备、新技术,把中国现代农业理念植入当地传统农耕文化,培育具备新技术的新棉农、掌握新技能的农业机械技术人员进行新的机械作业方式、当地百姓依托项目脱贫过上新生活。

一、示范种植,精耕细作

棉花是贝宁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贝宁棉农的主要生活来源。贝宁棉花种植,基本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产量受到限制。在引入中国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后,他们学会了机械犁地、整地、机械中耕除草施肥、化防调控、打顶等新方法新技术,棉花单产得到了显著提高,收入也随之增加。通过测算,在投入成本每公顷平均增加 50,000CFA 的前提下,棉花单产由平均1.3-1.5T/ha 提升到 2-2.2T/ha。根据贝宁政府 2022 年棉花的收购价格 300CFA/kg,加入示范种植的棉农每公顷增收达 130,000CFA。

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和示范户模式密不可分的。经过多年的实践,项目组探索出来的一条适合当地有助于增加棉农收入、提高种棉的积极性、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并深受示范户欢迎的示范户合作方式。考虑到当地农机普及率极低以及农业机械人手短缺,将示范户耕地纳入犁地、整地、播种等集中安排,在棉花生长过程中给予技术指导,由示范户自己完成田间管理和采收。参与示范种植的农户多达百余户,涉及土地60多公顷。到了收获季节,前后一对比,村民萨马莫沙(Sama Moussa)不禁感叹道:“原来棉花还可以这样种植,原来棉花还可以有很高的产量,原来棉花还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收入!中国人不仅带来先进的机械、传授新的技术,也让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示范户萨马莫沙是附近刚刚码村的村民组长,他思想开放,比较容易接受中国的种植技术,而且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每年都示范种植1公顷多地,产量都在2吨/公顷以上,2023年他家的新房子也建好了。还有我们美丽城村的种地高手多那省(Ezin Donatien),他每年都示范种植2公顷多地,产量都在2.5吨/公顷以上,他注重精细管理,每项措施都及时到位,也容易接受新技术。2022年开始新建了8间大砖房,告别了伴随他父母一生和他童年青少年的土坯房,他说,“是中国的棉花项目给我家带来了幸福,有信心跟着中国专家把棉花种好,提高收入”。

让当地百姓感受到幸福的远不止这两家,在项目所在地的帕拉库美丽城村及周边的刚刚码村、夸撒村等,很多棉农从此受益,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都向项目所在地附近迁徙集中,附近新建了不少的砖结构的房子,甚至还有了一栋二层楼房,而通往一期示范地的一条道路两旁,以前只有两家土坯房子,现在有了十多户砖房。附近还新建了一个清真寺和一个教堂。而项目实施前少见的摩托车,现在成了美丽城村大多数人家的标配。

二、农机培训,授人以渔

农业现代化,首先在于农业机械现代化。项目实施后,在示范地改贝宁传统的刀耕火种低效的生产方式,为采用打杆、犁地、平地、播种、中耕除草、苗期打药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起到示范作用,从贝宁农业部到合作单位贝宁棉花研究院对农机专业人员有了的强烈需求。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项目通过课堂教学、田间观摩指导、农业机械车间实习和田间操作等方式,分别在南部赛美、中部帕拉库和北部康迪分期分批进行了农业机械培训,受训人员涵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种地大户、农户,以及学生和青年。

福森尼·阿比卢(FOUSSENI Habilou),男,生于1993年,现为中国援助贝宁棉花种植技术项目贝方员工,目前担任农机服务队队长。阿比卢以前靠干点杂货养家,以体力为生,住在父母的土房子里。回想以前的生活,他不免心酸地说:“我以前靠种点地、出点力养活一家人,收入不稳定,最害怕家人生病,只能借钱看病买药,入不敷出的生活实在太难了。现在的生活,可谓翻天覆地,买上了自己的摩托车,在新盖的小房子里迎来了家里的新成员”。每月固定薪资解决一家人的温饱,每月也有余钱用于家庭教育、医疗,生活有了奔头。自2017年起,他毛遂自荐成为项目组基地农机维修学徒工,跟随项目组中国技术专家学习技术,鉴于期间优秀表现,于2019年正式成为项目组的驻地雇员,他勤思好学,干中学,学中干,刻苦钻研、善于思考,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维修经验。7年的兢兢业业,习得拖拉机驾驶、维修、焊接等技术,该员工在中国与贝宁复交50周年之际,中国驻贝宁使馆举办的“建设贝宁——我骄傲”中资企业优秀贝宁员工活动中获得“敬业奉献奖”荣誉。他是中贝友好合作的受惠者,是中贝友谊的见证人、践行人和守护人。

索利曼(Karim Souleymane),男,生于1996年,现为中国援助贝宁棉花技术项目组贝方员工,目前工作岗位为拖拉机驾驶员。索利曼家住项目基地附近的美丽城村,家里兄弟4人,一家人靠种地为生,父母没有能力让他上技校学习,他一直跟着父母务农。在老员工CC的介绍下自2019年在项目做短期工,在来到项目组之后跟在中方农机专家的身后,学习拖拉机的驾驶,各种农机具的使用、保养和维修技术。自从来到基地工作,掌握了一些赖以为生的技能,让他的人生悄然发生改变。2022年就盖了新房子、2023年初娶了本村一位漂亮的妻子、2023年9月就生了个男孩子,房子、妻子、孩子都有了,让其他村民都羡慕不已,同时在中国基地这份稳定踏实的工作,也让他的生活比起同村同龄人更增添一份幸福。

福森尼·阿比卢(FOUSSENI Habilou)和索利曼(Karim Souleymane)就是经过培训从普通青年蜕变成为娴熟的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人员的。农业机械培训,既培训理论,更注重实际操作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学员的积极回应,和贝宁农业部官员和有关农业技术专业人员的赞赏和高度评价。部分受训学员就地转化为项目本地员工,在示范地工作和为附近的示范农户提供农机犁地等服务;有的回到家乡,自己购买了农机具,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收入,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有部分学员,通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提升了自己,找到了工作或更好的工作。

三、传播理念,中贝友好

无论是建立示范户,还是进行农业机械培训,一路走过来,并非都是坦途,有欢欣鼓舞的喜悦,也有颦眉蹙额的黯然。开始的时候,有的农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有的则是观望和怀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项目组的专家们没有灰心丧气打退堂鼓,而是一方面帮村民修土路、搭木桥、打水井供村民取水,另一方面宣讲机械化的效率和成本关系、新技术带来的产量优势,在示范地示范、在农户家指导,打消了机械化成本高的顾虑和建立新技术获高产的信心,逐步取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还有一些村民在成为示范户后,产生了盲目的依靠心理和懒散行为,以为有了机械犁地就可以一劳永逸,疏于田间管理。项目组的专家们解放思想,不是仅仅做好示范地的事情,对示范户就放任不管,而是出于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到地里亲自示范,言传身教,让他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在先进的机械作业的条件下,还需要在田间管理上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取得好的收获。在农忙季节,中国专家勤奋工作也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前的既想收获多又想少劳作的想法和做法也被科学耕作勤劳多得所代替。

开拓创新特色的具体援助模式,将示范户纳入统一规划管理,密切了和当地百姓的联系,加强了双边的沟通和交流,项目组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贝友谊的使者,搭建了一条贝宁棉农通往美好新生活的桥梁。示范地管理员CC(Atesse Akilou)说,“中国专家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在为我们通往致富的道路上标示了一个个的指示牌,通向光明,通向幸福”!